
前不久回乡,一位乡民对我说:“现在乡间很难请到抬棺的人了,以后村里安葬逝者,极有可能采取机械作业的方式,先用挖机挖路挖坑,然后再用挖机的挖铲将棺木抓起送往安葬地。”我一听此言,不知怎么地瞬间一阵愕然,心中不由自主地在问:“家乡沿革了上千年的仪式感隆隆的安葬逝者的场面,难道就要消失了吗?”毕竟笔者是一个上了年岁的人,一个有些恋旧的人,对乡民说出的这种近乎粗鄙地对待逝者的作法,竟陷入久久的惆怅。脑海里不得不又回忆起了过去乡民邻里之间,那种互帮互助与融洽和谐的美好情景来了。
过去,乡村物质匮乏,人们缺吃少穿。但那时的农村人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颓废、沮丧,相反,大家都表现出了阳光、积极的生活态度,尤其对帮邻助里更是毫不含糊。
记得那是一九六七年,湾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,突发情况危急的心绞痛,如不及时送医,病者或将性命不保。当时,较近的公社卫生所只有两名医技不高的医生,两间简陋的医疗室,根本救治不了危重的病人。聚集到了病者家里的乡民一致认为,只有尽快将病人送到20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。救人如救火,时间不等人。登时人群中就有三位年轻力壮的小伙自动地站了出来,说:“我们送老人去县人民医院吧。”旋即他们三人和老人的儿子就扎好了一副装着竹睡椅的担架。处于痛苦不堪的病人被抱上竹睡椅后,一个小伙和病者的儿子抬起担架就上路了,另外两个小伙则紧紧地跟在担架后面。随时准备更换那两位抬乏了的后生。一路上,四个小伙轮换抬着沉重的担架几乎是跑步前进,四十里的路程,他们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将老人抬到了县人民医院。后来,老人的生命虽然没有抢救过来,但那三位小伙的义举,却深深地印在了乡民的记忆里。
我的老家是一个大湾有300多人,以前湾里不管谁家遇到了婚丧嫁聚、生日庆典,村民都会主动来帮助操办,没有人考虑误工不误工,更没有人索要什么工钱、报酬。大家都是抱着真诚的助人意愿而来,因此,不管是管事的,还是跑腿的打杂的,白喜事抬棺的,人人尽职尽责。那时村民家穷,一户只有一两筒碗,一两张桌,三四条凳,三四个大点的装物的瓷钵或木盆,因此,置办酒席的人家只能向别人借。当主家的帮工向村人借用餐用具时,大家都会热忱地均出自家的碗、钵、盆、桌、凳……,没有一户说“不”字的。
过去,乡民家起屋,几乎是一家建全湾帮。八十年代初,我家建房,乡民的帮助更是使我终身难忘。起屋首先要制作坯砖,两间屋大概需坯砖一万块,凭一人一家之力这个任务根本完不成。于是,我只有向地方上一些青壮年乡民求助,请求他们帮助制作。结果,我求助的年青人没有一个打“推”字,大家都痛痛快快地到了坯砖制作工地,从事着挥汗如雨的劳作。装烧坯砖窑和起屋时,湾里的男女老幼,好几十人来到了我家,他们有的在工地做苦事杂事,有的搞后勤烧水做饭……一个叫根乃的十二三岁的小孩,在我家烧砖窑的那天晚上,自动地坐到了一道火孔旁,见此情景我感动了,说:“你这么小小的年纪,就来干这么辛苦的活,真难为你了。”谁知,这小孩说:“叔叔,谁家没有难处,谁家不需要帮助?”我家建房,乡亲们无偿地付出了上百个劳动工日。
时光悠悠,斗换星移。岁月或许可以改变人世间的很多很多……但它永远改变不了曾经生活在农村的老人,对过去那种浓浓乡情的美好怀念。
责编:梁昕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重拳出击 三都镇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违法犯罪活动
撑起青春“守护伞”!耒阳各乡镇开展“禁毒+反诈”宣传进校园活动
【耒水欢歌】“方寸地”变“增收园” 长坪村1.1万羽“致富鸡”点亮庭院经济
【简讯】马水镇:交通安全进校园,敲响安全“上课铃”
耒阳市人武部送训入校 衡阳理工1200多名新生开启15天军训淬炼
“真枪实弹”等你来体验!耒阳首个军事装备国防教育基地正式开放
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耒阳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
耒阳市6个旗舰中医馆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
下载APP
分享到